首页

妍妍女s调教视频

时间:2025-05-29 22:24:34 作者:师生校友用艺术绘就华东师范大学百年文脉的时代长卷 浏览量:16284

  编者的话: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讲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如卡若遗址吸收了粟类农作物、半地穴式的红烧土房屋、彩陶纹饰、陶器造型、石器加工技术等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文化要素。卡若遗址的双体彩陶罐更成为沟通黄河上游、川西北及滇西北史前文化的共同文化符号。”“语言学研究也表明,汉语与藏语同出一源。文化的融合和农业人群的扩张,表明今天的青藏高原在史前就已融入早期中华文化圈之中,不仅扩展了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地理范围,更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为更好地理解区域文化的早期交融,本篇将从卡若遗址双体陶罐的前世今生,探源青藏高原早在史前时期就已融入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内涵,以飨读者。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全貌(图片来源:长江网 王筝 摄)

  1977年,西藏昌都县城东南方向大约12公里远的卡若村正扩建一座水泥厂,工人们挖地基时意外挖出了一些破碎的陶片、石片、玉石,有的形状还比较精致,但又不像是老百姓平日里用的生活器具。巧的是,有天晚上水泥厂给大家放了一部有关出土文物的电影。工人们发现,电影里的部分文物跟他们从工地上挖出来的东西很像。于是,几位好奇的工人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挖出来的东西包好。第二天一早,就搭车直奔昌都市文化局去了。这一发现很快就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自此,澜沧江边这个名叫“卡若”的小村庄瞬间出名了。

  卡若遗址,作为西藏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的瑰宝,以其良好的保存状态、宏大的规模、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遗物遗迹而独树一帜。遗址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域1200平方米左右,出土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粟米、动物骨骼等文物达3万余件。在遗址中发现的农作物粟、猪的骨骼以及用于狩猎的投掷石球,共同揭示了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产方式。卡若遗址的发现,把西藏的历史推前到了距今四五千年以前。

▲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以南约12公里处的卡若遗址(图片来源:高德地图)

  闪耀着史前文明曙光的“镇馆之宝”

  在西藏博物馆二楼的《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大厅中陈列着一件“镇馆之宝”,这正是出土于卡若遗址的双体陶罐。如今,这件陶罐静默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文化风貌,感受到先民们的智慧与精神。

  这件双体陶罐为夹细砂黄陶,口径11.3厘米,底径8.4厘米,高19厘米,罐口呈喇叭状,直颈、斜平肩,腹部为袋形双体,中裆相连,下腹壁向内曲收为假圈足,形体好像两只小兽相向而立,颈部和肩部设计了一对带孔钮,既巧妙地表现出动物的耳与尾,还方便穿绳携带。

  陶罐表面经打磨显得十分规整,以大量刻划纹和朱、墨两色彩绘装饰,颈部饰一圈双勾带纹。双体纹饰不同,一体以双勾三角折线纹为主,线外饰彩;一体以双勾菱形纹为主,菱形纹内外施彩。无论从器型还是纹饰,这件双体陶罐都体现出与同时期出土的陶器与众不同的特点: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工艺娴熟,不仅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而且体现出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点睛之作。

  如此一件陶器作何使用?据专家考证,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史前时代,这件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双体陶罐并非卡若先民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供奉于神坛之上,作为祭祀和庆典之用的礼器,是蛮荒时代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是卡若先民精神的依托,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卡若文化与黄河上游文化的时空联结

  以双体陶罐为代表的整个昌都卡若的制陶文化,以及卡若遗址出土的一些石器的器型、纹饰工艺等,都体现出与史前黄河上游的文化,特别是甘肃东部和青海东部一带的马家窑文化的密切联系。

  比如,卡若遗址出土的切割器、锥状石核、柱状石核等打制石器以及条形石斧、条形石锛等磨制石器的样式和制作工艺,在马家窑文化中都十分常见。

▲卡若遗址中出土的石锛(图片来源:考古网)

  又如,卡若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小平底器,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与黄河上游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的陶器类型具有相同的特征,在纹饰和图案上也有相近之处。

▲左图为卡若遗址出土的陶罐(图片来源:翻拍自《昌都卡若》考古发掘报告);右图为甘肃马家窑文化三角折线纹彩陶壶(图片来源:马家窑文化官网)

  再如,卡若遗址中出土的半地穴式房屋、处理过的红烧土墙和居住面,则属于甘肃、青海等地马家窑文化系统的传统居住形式。

▲卡若遗址中的半地穴式石墙建筑(图片来源:考古网)

  此外,卡若遗址中还出土了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作物粟,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半山、马厂遗址中亦均普遍发现粟的种植。由此可见,粟应是当时黄河上游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据考证,卡若遗址中的粟是从北方黄河流域传播到青藏高原的,且很有可能就是从马家窑文化传播而来的。

  在新石器时代,受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影响,人们对农作物品种的选择范围十分有限,而农作物的种植类型进一步决定了生产工具乃至生活用具的类型。粟这一黄河流域传统作物作为栽培品种出现于卡若遗址中,较大可能是源于黄河上游地区农业人群的南迁,因为卡若原始居民不但栽种粟这一黄河流域的传统作物,他们的石制工具传统也完全是北方类型。正如《昌都卡若》发掘报告中所指出的:“卡若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的制造工艺……与仰韶、龙山文化的传统工艺没有大的出入,尤其是切割石料和穿孔技术,与庙底沟龙山文化以及甘肃马家窑文化基本一致。”

  考古学、语言学共证汉藏同源

  卡若文化与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区新石器文化之间存在的大量共同文化因素,说明西藏新石器文化同黄河上游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二者之间为何会产生联系?是何种关系?考古学资料表明,这两种文化联系并非双向互动的结果,而是突出和单向地表现为黄河上游地区文化因素在卡若文化中大量存在。基于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推测,卡若文化与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可能源自共同的祖先文化。

▲卡若遗址中出土的骨针(图片来源: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汉语、藏语、羌语等400多种东亚语言被学者认为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合称为汉藏语系。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团队2019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一文,通过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的研究方法,历时两年多重构了汉藏语系诸语言间的亲缘关系,并以此推算了汉藏语系的分化时间和起源地。

  一件双体陶罐绽放出绚丽的高原先民智慧之光,它承载着四千年前高原先民的生活印记,将那个时代的艺术与工艺,通过泥土与火焰的结合,永恒地定格在了这件器物之中。每一道线条,每一个纹饰,都深深刻画着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的认知与崇敬。在青藏高原这片苍凉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卡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与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这里的丰富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其参与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作者简介:王艳,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胡寒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2024年(大连)全国职工足球邀请赛在大连开幕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爱情故事,贯通古今,跨越山海,把中国杭州和意大利维罗纳连在一起。两地的文明交流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陕西省政协原主席韩勇,被逮捕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中方:希望地区国家坚守亚太合作正道,不要充当北约亚太化“急先锋”

合江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四川海拔最低的地方。“开秧门”是合江县传统农耕文化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和非遗项目。春分时节,该县举行“开秧门”民俗活动与农技大比武活动,让人们回归田园,体验惬意农事,传承农耕文化,展现农耕精神,共同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国际最新研究:月面发现潜在可进入洞道 或可选址为月球基地

12月9号晚8点,京东将在9.9包邮频道开启“1元包邮日”活动,为用户带来万款厂货1元购福利,持续28小时,让又好又便宜的产业带工厂直卖爆款、中小商家的性价比好货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也帮助商家获得更多曝光和成交机会。

数字化改革赋能 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做好市场秩序“守护人”

谈继东告诉记者,“这两处场馆都是近几年全新打造的,我一直很关注。受疫情影响,我已有四年没回国,这次回来立马赶来看看,心情非常激动。”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